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绘就美丽中国浙江新画卷
2025年8月29日 来源:浙江省财政厅办公室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浙江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浙江省财政厅作为生态省、绿色浙江、美丽浙江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见证者,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财政路径,为绘就美丽中国浙江新画卷作出积极贡献。
一、加大投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坚决贯彻“生态环境保护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决不能省”原则,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投入重点保障和优先支持领域,建立健全与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相匹配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2005年以来,浙江省财政累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资金2696.4亿元,其中2024年达278.5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以上,有力保障“五水共治”、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省、美丽浙江建设等各项重点任务,让“真金白银”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年来,全省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率从41.9%提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2013年)下降至26.1微克/立方米(2024年),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
二、聚力创新,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制度改革
一是创新设立绿色发展奖补机制。创新财政奖补机制和资金分配方式,系统构建支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集成化政策体系,包含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财政奖惩、出境水水质财政奖惩、森林质量财政奖惩等11项政策。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075亿元,充分发挥政策集成、资金集聚效应,有力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和绿色发展。该做法获财政部“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深化财政改革发展的生动案例”一等奖。
二是率先建立新安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2012年,浙皖两省建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之后在全国30个跨省流域、24个省份推开,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创新。2023年,为深化人才、产业生态补偿,浙皖两省共同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实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向区域协同发展提档升级。
三是深化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省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机制,覆盖浙江八大水系主要流域,上下游政府累计结算补偿资金12.93亿元。目前,纳入实施范围的省内46个断面已实现应签尽签,基本建成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5年,率先探索全流域“三水统筹”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系统综合治理。
三、点绿成金,探索美丽浙江建设生动范例
一是创新设立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协同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创新设立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打造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价值相得益彰的典范。
二是深入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支持打好海洋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助力实施“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改善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切实提升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生态服务功能。202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投入省级资金4亿元,支持项目13个。其中,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案例,北仑梅山湾湿地修复、苍南红树林修复和临海白沙湾湿地修复3个案例入选2023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九大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
三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坚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生态修复治理之道,推进钱塘江源头区域、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有力促进浙西南地区重点生态系统修复和重要生物资源保护。设立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资金,支持缙云等第一批10个市县开展省级试点;支持开化等6个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四是探索推进林业共富一揽子政策。建立健全“普惠+专项+综合”型政策体系,积极探索林业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发展模式。安排省级资金7.9亿元,支持9个试点县和25个综合体,系统性打造全域化林业助共富典范和精准性打造区域化林业共富精品。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